历史
牛中文网 > 其他综合 > 宋朝烟雨 > 第六章 辽太宗耶律德光

第六章 辽太宗耶律德光(2/2)

并加封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关于高美人最后的归宿,有说,她和耶律倍一起死于当时的战乱;也有说,她当时并没有死,而是不知所终。不管哪种结局,于心存真爱的高美人来说,都是凄惨的,她期待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ài rén血溅他乡,悲戚死去,她纵使活着,怕也只能是以泪洗面,苦度余生了。

    后晋高祖石敬瑭定都汴州,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石敬瑭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燕云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宜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耶律德光得到燕云十六州后,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割让这块土地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有三:

    (一)塞外游牧民族的势力和政权兵不血刃的直接进入了中原地区,以后他们的兵锋得以长期前出到了黄河平原的北部,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掠夺中原的出发基地和防止中原军队向北攻击的巨大战略纵深缓冲地带。

    (二)中国抵御外族的屏障长城已不复存在,因为十六州在长城以南;而且北疆山峦险阻的天险已失,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契丹骑兵可以不需要经过一路攻坚克难的作战,而一路飞驰的直捣黄河平原的中心地带,能够把自己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到十六州的地之后,首创了用契丹的旧习俗传统治辽人,设北相府;以汉人的礼仪、制度治汉人,在辽属汉地另设南相府,一国两制,使得辽国的南北两地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极大的促进了自己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十六州以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成为了耶律德光建国和改制的助推器,契丹辽国的国力得以飞速增强,而在数百年间雄据北方,不断威胁到以后历代中原政权的安危兴亡,基业一直传到13世纪中的西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燕云十六州的轻易丢失,而后契丹辽国得以的建立和勃兴,以及后来北方金、元政权对辽国基业、制度的一脉相传与全面继承,这件事情的影响上长远而深刻了,它就是形成北宋在压力下长期积弱,南宋渡江偏安,蒙古勃兴而宰制全中国的最重要因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敬瑭当年为了实现自己野心的一个利令智昏的卖国行为贻害历史上的中国竟长达400年,其罪莫大矣!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死,儿子石重贵继位,是为晋出帝。

    944年,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这一下惹恼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大举入侵后晋。

    到了947年,契丹大军占领开封,后晋灭亡,石重贵被俘虏到黄龙府,最后客死他乡。

    947年一月,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月,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

    辽太宗耶律德光本来打算流居中原,没想到契丹的“打谷草”物资掠夺政策遭到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

    “打草谷”是辽代常见的语词。大辽初期,每逢军队出征,人马不带粮草,每天派出一部分骑兵四出掠夺以供大军应用。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被辽人称作“打草谷”。

    汴梁城外,契丹骑兵与当地汉族人民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契丹士兵死亡很多,军队减员很快。耶律德光看到契丹无法在中原立足,只好率军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

    当辽军走到临城(今河北临城)时,辽太宗耶律德光得了重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5月15日辽军走到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耶律德光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辽人将他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用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安葬。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中原地区非常混乱,群龙无首。太原大将刘志远抓住时机,率军沿汾水南下进军,很快就收复了中原,947年六月,刘知远入汴京,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