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青云记 >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1/2)

    第四卷  风雨江南  第九十章  因果

    东南平定以来,自京师到地方,朝野的官员都变得十分忙碌。户部忙着征调钱粮,统计江南百姓户籍人数,吏部忙着官员的升迁调转,填补因为水患和叛乱而在东南政局上形成的官员空缺。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也在忙,兵员的征召和调动,各级将领的调遣和卫所的整布,都需要在短时间内成形,并且上报。

    启元帝这些天一直很忙,各地送上来的折子经由通政司阅览之后递到御前,堆了好大一堆,连续好几天不停地批阅,到现在也还没忙活完。不过忙碌归忙碌,启元帝的心情却比以前好了很多。登基之后,他虽然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可是整个国家之内,依然还有一些东西是他不能轻易触碰的,有一些东西名义上是属于他的,实际上却被诸王把持着。比如东南、西南的盐场、茶园、铜山等等……

    不过经过了很久的谋划之后,现在叛乱已经平定,朝廷的削藩策推行无阻,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先前还分散在诸王手中的财政大权,已经悉数收归到朝廷手中,收归到启元帝手中。现在的诸王,除了封地的供养和名义上的爵位之外,再也无法同之前的地位相比了。除了西南的蜀王仍旧留有青番卫的兵权之外,所有的王爷除了王府的护卫之外,再没有人拥有像吴王张秀那样的大军。

    兵权、财权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启元帝面临的虽然是江南的政事、民事、军事各个方面汇集的烂摊子,但他一点都没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反而心情很愉悦。因为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真正的万里江山,整个大建朝的国土之内,再没有他需要顾忌的东西,再没有他伸手却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前拟旨时的处处受制、需要做事时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到如今,都已经离他远去,再不是需要忧心的问题了。

    然而,世事如流水,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了。

    大朝会上,关于东南的政事和军事都已经大局已定,例行公事完毕之后,就在众人满心欢喜地准备退朝之时,忽然一个人颤巍巍从文臣班首走了出来,微微躬身一礼后,一句话把所有人都险些打了一个跟头。

    出来的赫然是当朝首辅、内阁大学士李东路。他的话意思很简单,“臣已老迈,不堪一用,乞骸骨,回故乡……”

    李东路要告老还乡!

    眨眼之间,一向肃穆安静的朝堂上头,顿时一片哗然!

    李东路是天历十四年的进士,为官数年,身历两朝,敦厚端方,任人无数。现年六十八岁的李东路,宦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屡历挫折之后,却在最终荣登文臣的顶峰,不但被加为大学士,入了内阁,还坐到了当朝首辅之位上。而在东宫初正之时,如果不是他一力举荐杨自和,那么按照启元帝的意思,现在的太子太傅恐怕就没别人什么事儿,肯定是非李东路不可了。

    经历两朝光景,李东路曾经下过狱,也被贬过官,先帝时期,曾与当时权倾朝野的飞翎卫都指挥使靡横针锋相对地斗得鸡飞狗跳;也曾在很多官员落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尤其是,在先帝撒手西归之际,李东路作为重臣,是真心拥戴启元帝的人之一。而在启元帝登基之后,李东路更是全身心地辅佐,几十年过去,在临老之日,不但最后一次做了一回科考座师,而且还帮助启元帝完成了削藩的大业。

    虽然现在叛乱已平,削藩再不是什么问题,很多官员都加入到了对诸王声讨的队伍之中,但至今在启元帝心中,不管朝堂上的臣子说得多么慷慨激昂,削藩成功的第一功臣,都毫无疑问地,始终是非李东路莫属。当时君臣孤军奋战之时,宫内宫外,阻力无数。甚至连后宫的掌舵人——太后,都给他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更枉论朝堂内外、明里暗里李东路受过多少人的攻讦非议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毫无疑问,在几经沉浮、历经风雨的人生路上,李东路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无论是个人品行还是宦海生涯,都在个人的履历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一切终于都挺过来了,随着水患的减退和叛乱的平息,先前甚嚣尘上的反对之声也都悄然消失了。当时只身引领削藩事宜的李东路,在这个时候成了所有人顶礼的对象,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等等谀辞也都纷至沓来,此时此刻,李东路攀上了个人宦海生涯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