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49章玉堂殿试(2/2)

信任。

    现在的大汉科举,与最开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开始分科考试。

    当年的特殊人才选拔制度,也已经纳入了科举范畴。

    所以赶考的学子们,也分为工科,农科,文科、医科四大类,第一天统一参加基础的经学、算学和史学考试。

    从第二天开始,将分别参加专业知识考核,工科由科学院主持考试,农科和医科分别由农学院和医学院主考,而文科则由翰林院主持大考。

    这使得各类专业人材的考试更公平,而且他们将来的仕途也会与科目息息相关。

    医科不用说,将来就是当医师,或者入太医院,以及医药署等地。

    农科除了入农学院,还能成为农官,工科也差不多,但除了科学院,还可以进入工部和内务府等相关部门。

    文科的范围更广,录取后可以入翰林院,可以入各部当文吏,也可以去当地方政府官员,路子更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入刑部或者大理寺,还有督查院这些地方,需要进行单独的专业考试。

    如此一来,要比从前划分更准确,能够为各种部分输送专业人材,也使得大汉的官员们更合格。

    说实话,还在现代的时候,刘志就对古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好奇,光学个四书五经,就可以当好农官、刑官和各种专业官员?

    这一点他十分存疑,一个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故,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当个好官吗。

    因此穿越之后,他对这件事情一直很看重,只是当时还是举察制度,要想完成心中的目标,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所幸二十年过去了,他的目标如今已经一点点完成,虽然在执行上还有许多弊端,至少体制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

    为了锻炼自己的儿子,这次科举大考,他让刘瑾全程参与。

    国家大考,是整个朝廷最隆重的事件之一,从上到下的所有部门,几乎都有参与其中。

    与现代的高考相比,虽然参与的人数没那么多,但规格却更严厉,应该说与公务员大考最类似了吧。

    毕竟考中了就直接能够进入国家体制,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是直接决定命运的考试。

    同时这也是一场整个京师的狂欢,从最开始的两千多名考生,到现在的一万多考生,数量上的变化,也表明了这二十年来教育的迅猛发展。

    为了应对数年一次的大考,刘志还兴建了专门的考场,地点就在夏门外。

    被刘志借用后世之名,称为贡院,整个建筑面积十分宏大,占地达到两百多亩,是他上任以来,所修建的最宏伟建筑。

    贡院完全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修建,除了一间间的考场,还有临时宿舍和食堂,便于统一管理,免得再出现食物中毒之类的恶性事件。

    这里平时并不开放,但却有专人打理,到了考试时,会提前让军队接收。

    即便是负责安全守卫加监视的军队,也抽调了分属于三个机构的人员。

    羽林军、执金吾和龙麟卫,他们之间可以互相牵制,以免出现坚守自,盗的情况。

    而考试期间,整个夏门亭都会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不允许车辆私自进入,不允许大声喧哗吵闹,影响考试发挥。

    甚至整个京城都会实行宵禁,从戌时之后就不准在街上随意闲逛了,而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考试的正常运转,更是为了营造一个庄严的气氛。

    从古至今无论什么年代,知识从来都是有价的,也是神圣的。

    只不过刘志将古人心中单纯的圣人经史子集,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考试时间为三天,可从考生进京开始,到考后我分配职务,前前后后差不多要一整年的时间。

    考试采取后世的糊名制,阅卷老师也不能私自开封,而且仍然采取三名老师交叉阅卷的形式。

    至于基础题都会采取标准答案,而文章,诗词和其他需要自行发挥的题目,尽管答案比较灵活,但也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舞弊行为,当然无论怎么严格,这种行为也不可能完全杜绝。

    所以刘志采取了严格的惩罚制度,只要事后查实舞弊行为,都将严惩不贷。

    当年初开科举之时,实行的西园诗会,插花游街,御殿赐宴等等盛会,都已经作为传统节目保留下来。

    使得科举大考成为全国性的盛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地学子,赶到京城来观摩。

    一来趁这个机会多了解科举制度,二来与各地学子多切磋学习,第三嘛,也就是来感受一下气氛,为自己打打气。

    因为分了四个大类来进行考试,所以考试之后的殿试规则,也进行了调整。

    殿试时会将文科、工科、农科、医科四大门类,各评出前三名。

    然后用基础知识类的题目,评出总的名次,决定最后的魁首、榜眼和探花人选。

    殿试固定在玉堂殿举行,会有专门的考官现场考试,也会有文武大臣们临时加题。

    若是正常的年份,皇帝还会进行亲自考核,但今年陛下只能是做做样子了。

    当然如果他兴趣好的话,可以把题目写在纸上。

    为了让太子刘瑾有一定的参与感,刘志决定让他在殿试时出一道题。

    虽然只有十二岁,但刘瑾向来少年老成,身姿笔挺的坐在大殿上,表情严肃凝重。

    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在座的谁也不敢小觑他。

    参加殿试的人数并不算多,只有五十人,工科农科和医科各十人,由于参与文科考试的人数最多,所以评出了二十人。

    经过一轮紧张的考试之后,最后文科评出六人,其余各科评出了前三名。

    在整个科举考试之中,前面的环节都有可能存在舞弊行为,但唯有殿试这一个环节,没有任何水分参与的。

    无论多么牛皮的人,也不可能在满堂文武百官以及皇帝的注视下搞鬼。

    因此能被选到玉堂殿来的五十个人,绝对都有着真材实料,是这次大考之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