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食王传 > 第二七一章 又见食物中毒

第二七一章 又见食物中毒(1/2)

    第二七一章 又见食物中毒

    要说最好的行军干粮,那是非压缩饼干莫属,可压缩饼干需要用到彭化粉,这个王况就无能为力了,别说他不彭化机要做,就是,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是做不出来。

    王况也不是没想到过方便面,可方便面的体积太大,并不利于行军,一碗方便面,估计还不够一个军士饱的,但是同样体积的压缩饼干,却足够供两个军士吃一餐,所以王况只是闪过一下方便面的念头,就否决了。

    说起方便面,世人都以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实际上却是大特,安藤百福只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方便作为商品的人,而方便面的发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清乾隆年间,汀州人伊秉绶(大书画家,清代名臣)任惠州府太守期间,常有文人墨客到他家聚会,吟诗作画,家中厨房经常忙不。

    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一说是煮熟后晾干)。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

    有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摘自百度)。

    在这个还没有味精没有鸡精的时代,想要把方便面搞好吃来,就必须用高汤浓缩了才行,菌粉是可以增鲜,但那是必须要经过煮的,只靠开水泡,菌粉非但不会增鲜,反而会有一种霉味出来,而用高汤浓缩的汤料,保证不变质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说,在密封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方便面绝对不是行军或者说旅人的干粮佳品。

    行军粮,至少得保证在没密封的情况下,一两个月不会坏,所以只能选用含水份少的,再用油纸包好了才行。

    饼干似乎是可以,但饼干也必须经过轻微发酵,烤制的过程中体积也会膨胀,最后还是孙嘉英出了个主意,先将面粉炒熟,然后再按三份熟面,一份生面的比例用油和好,再按模送去烤制,如此一来,发酵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干粮解决了,水就成了问题,虽然说,如果对西南用兵,对东北用兵,冬天雪多的是,但王况,在冬天,有没有一口热水喝进肚子,对战斗力的影响可是不小,如果需要隐蔽行踪,或者说需要小股作战的话,有时候是不允许生火烧水的,怕的就是炊烟被敌人。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生石灰,这可是武侠小说里百用不爽的暗器,王况也喜欢用,别看他平时好像都不在意的样子,但身上,总是会有一小包的生石灰揣着,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自从于祁中对恨之入骨后,王况就更谨慎,黄大总不能时时刻刻的都在的身边的。

    所以说,如果每个军士身上都揣一包生石灰的话,碰到不能生火烧水的情况下,就可以用生石灰兑水来给食物加热,烧开是别想,但至少温热的汤还是能喝上一口的;若是碰到紧急情况,生石灰还能当做暗器使用,迎风洒去,几乎就可以以一挡十了,而朝鲜和吐蕃却是到了明初的时候,才用石灰的。

    对于李老2许的县泊,王况也是需要装模作样一番的推辞的,三次是不必要了,至少总是要一次的,再喜欢官位,也不能做得那么明显么,所以,王况很是言辞诚恳的写了封折子,让小六子带,说是无德无能,当不起陛下这么重的封赏,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愿意将寿山村的田地献给陛下,只不过恳请保留几亩田,作为不忘祖宗的念想云云。

    这么文诌诌的奏折,自然是王况口述,林明润色,如果不的妹夫是个不肯吃亏的主,林明恐怕都要边写边感动得天地变色了。

    小六子也没敢多呆,皇帝虽然说准了他半年的假,但他哪敢呆足了半年才?作为近身服侍皇帝的人,这点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皇帝很是在意那石头,自然是越早越好。

    李世民要小六子带回长安去的人就是图虎,这是想要亲耳从图虎口中确认王况所言非虚,也是要用来堵朝中众臣子的嘴的。

    图虎去了,身为翻译的李大胆自然也就要跟了去,所以当李大胆听说要去长安,要去面圣了,那几天里是天天笑得合不拢嘴,进宫见皇帝啊,恐怕整个建州,除了使君和李镇将及小东家外,其他人都还没见过的吧,这是多大的荣光。

    将小六子打发走,王况也难得有一段的清闲,这个时候,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的,流水大席也还有两个月,今年也是天下大比的年头,但还早。

    这段,王况也从李业嗣那了解到不少现在的造船技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现在的大江上,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大船并不鲜见,五六层高的楼船也是能造得出来的,还能在上面开圃种菜。

    至于说龙骨技术,尾舵技术,用铁钉替代竹钉联接,摇橹和风帆早在汉末就已经出现了,前隋的炀帝李广下扬州的大龙舟就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可容纳近千人。

    更有甚者,南齐那个推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牛人祖冲之还发明了装有浆轮,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前进的“车船”。车船可以逆水日行百余里(“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

    这简直颠覆了王况对古代造船技术的认知,他还一直以为掌握的技术能有多高,现在看来,唯一能让有用武之地的,无非就是一个降低重心的理论和将浆轮用皮带传动,改变传动比,更省力一点罢了。

    也是王况没去注意,他当初去长安所乘的官船,就是车船加风帆及摇浆相结合的,只不过是浆轮被包裹在船帮里,只在水面下露了出来而已,不然的话,他哪能一天的就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唐时的县的辖区可比后世的县要大得多,几乎能顶后世的两个大,一个县与县之间的路程,通常都是要超过百里。

    而大龙舟却不是最大的船,据李业嗣说,汉末的楼船就高达十余丈,也就是一百多尺,折合二十多米,仅仅一个高度,就不是大龙舟所能比的,最大的楼船,甚至能容纳三千多兵士。这让王况很是汗颜,还好,一直保持了谨慎行事的风格,不然等到人来了,得意洋洋的拿出图纸来,不给人笑掉大牙才怪。

    都是后世的教育毒害太深啊,如果按容纳三千多兵士来算的话,起码是两千吨级别以上的船了。这让王况不禁想到了教科书里的许多“第一”,第一艘万吨轮船是在和谐朝才有了,却没几个人,早在民国中期,江南造船厂就造出了第一艘万吨油轮。

    还有第一架飞机也是和谐朝才有,但真实情况是,早在和谐朝的前二十多年,马尾造船厂就已经能批量造水上轰炸机和水上教练机了。

    除此而外,还有江南机器局也早在和谐朝建立的前十几年,就造出了柴油机和中国第一辆汽车。民国的几十年,其技术并不比西方各国落后多少,顶多也就是三五年的差距而已,反而是和谐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了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