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青云记 > 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第一章 旗帜

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第一章 旗帜(2/2)

秋,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而看看下面的皇子,也都纷纷成年,很多皇子都已经成家,身为长子的太子明仁,如今也已经三十多岁了;二皇子明义,也是龙精虎猛,正当壮年……

    眼下虽说太子早立,明仁以太子身份处理政事多年,但真正的实权仍旧牢牢地把持在启元帝手中。多年以来,关于太子在东宫的埋怨之词,启元帝也多少有些耳闻,但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明仁的太子当得也确实有些憋闷,身为父亲,启元帝虽然有些恼怒他言辞不检点,最终却也只能叹息一声,不作理会罢了。

    然而让启元帝烦恼的,并不仅仅是明仁,还有二皇子明义。启元帝儿子众多,而且极少庸碌之辈,相比之下,虽然明仁早登太子之位,但其余几位皇子从本身上说,也一点不比明仁差。尤其是排行第二的明义,与一辈子几乎都呆在深宫之中的明仁相比,明义在外面,尤其是军队之中,声望堪称诸皇子中排位第一。

    两次北征,都是披挂上阵,斩杀敌酋无数。便是在朝廷被动防御之时,平北将军方义山阵亡的那场战役里,率先以骑兵挽回颓势,从而保证了郭啸能够重整防御线的那支军队中,就有二皇子明义的身影。至今,在一些征北而还的老卒之中,二皇子明义都拥有极高的声望。而相比之下,一直在宫内忙于案牍之事的太子明仁,在军队之中可以说毫无威信可言……

    一个是名正言顺的东宫太子,监国、处政,都曾为之;另一个则是战功赫赫,八面威风。虽然启元帝一直刻意地压制着明义的风头,但这应了一句老话:“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以明义那种锐利的锋芒,又是当朝皇子的身份,除非是全力打压,否则哪里压制得住?可是如此一来,哪怕是明仁已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明义那边,也还是得了不少人的推崇,甚至是拥戴。

    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太子已经名正言顺,二儿子得朝臣一些推崇,在启元帝看来,也不过就是一些虚名而已,为了这个训斥一顿,难免有伤父子敢情,因此也就按捺下了。可是时光似箭,日积月累之下,以前几日朝堂上出现的情形来看,似乎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足以对朝局产生影响了……

    当年启元帝登基之后,东宫位置立正,显然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是事与愿违,最后小心来小心去,却还是走到了这种局面。

    这并不是启元帝杞人忧天。郑慈虽然久在西北,可当年考场与太子明仁结缘,本身又是严于律己、守礼正直之人,因此平日推崇太子并不出奇。可问题就出在,本来并不出奇的事情,换了一个时间和地点,却成为了两方人争吵的爆发点。

    一方是太子太傅杨自和为首,一方是兵部尚书王元、都御使罗宣为首。

    杨自和毫无疑问,站在太子一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太子,不可能轻易出言论断一件事。但那天在朝堂上,却也被逼得不得不站出来,显然,事情并不是像启元帝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反观兵部尚书王元,其正妻乃是李氏,虽然并无贤名,但其出身却有一番来历。李氏的母亲姓方,与定州方家是一脉相承的血亲。而二皇子明义的生母,也就是昔日的敬妃,现在敬贵妃,却是方家的外戚,其母也是方家的人。李氏和敬妃虽没有直接的血缘,但上一代的人关系却极近。因着这一层关系,兵部尚书王元在还未攀上部堂高位之时,便曾走过宫里的门路。而在那之后,随着官一点点地做大,王元与方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如此这般,若是涉及到利益之争,王元会站在哪一边,似乎就不言自明了。

    太子明仁,二皇子明义,如此旗帜鲜明地在朝堂上相争,出乎了启元帝意料之外。

    若是只有一个王元,或许还不至于让启元帝有所触动,但王元之后,还跟着一个都御使罗宣,还有其他一系列官员跟着呐喊,其中含义便截然不同了。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前几日在朝堂上,因为一个汉南布政使郑慈,两方人虽然明面上都站在了正义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可是两方站出来的人,启元帝略略一扫,却还是心底里有些惊诧和凛然。同时,一直刻意压制着的怒气,也面临着即将喷发的前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