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臣之首,最先拿到了《律》,如弥勒佛一般的脸庞,至始至终都露着笑意,但随即他却笑不出来了。
在律法一道上,他的干略胜于朝堂上的每一个人。什么制度,可行不可行,他心底有着自我的一套标准。
只看了第一篇,长孙无忌彻底呆住了。这第一篇是官员的审核制度。因为科举制度的诞生时间短,虽然被称为盛于唐朝,但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就如当初,进士出身的才子需要依附长孙涣,为他在青楼卖弄文采泡妞一样。
如果科举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也不必发生这类事情了。
杜荷这里采用宋明朝的任官制度,在他们那个年代,科举已经成形,规章制度,自然是要胜在逐步摸索的唐朝许多。条条款款,让长孙无忌无话可说。这一刻,他清楚,自己制定的官员的审核制度,与杜荷的相比起来,相差大多了。被他取而代之,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一时间,长孙无忌都不敢往下看了。第一篇就是如此,接下来的十数篇,岂不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长孙无忌的心脏,忍不住的“突突”跳动。
其他文武大臣也不住的发出阵阵惊叹,往杜荷的眼神,也变得格外重视。
尤其是第三篇“义务教育”,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魏征惊喜若狂道:“好一个义务教育,此法施行,不亚于昔年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将文化传于大众,必能使得我大唐人才源源不绝……”
褚遂良也幸喜道:“教育乃国之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小杜大人这话说的太好了,警示名言,警示名言……”
他们都是文士,想这种利于天下读书人的制度,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不过有喜有悲!
朝中那些与世家联系一起的大臣,一个个都惨白着脸……
似乎悲惨的命运,正在等候着他们。
义务教育一但推广,他们世家的优势将会大幅度的削弱,加上先前合理的任官制度。世家想要称霸中流阶层官员,已经不太可能了。
他们想要拒绝,可一个个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
毕竟能够站在这朝堂上的,没有一个是那种蠢笨之极的人物。
义务教育给大唐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拒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陛下,这义务教育,确实利国利民,只是动静太大,臣担心国库不足,好事成坏事……”出班提议的是卢家的一位谏官,他也不敢当这出头鸟,只是迂回着想要否定这一制度。
“不然……”根本无需杜荷说话,耿直的魏征第一个就站了出来,“我大唐税收,有所出,有所入,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利民之事,便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克服。哪怕国库真的不足,也需想方设法,节俭开资,将这义务教育落实下去……”
魏征这一番话,登时引起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那谏官一件劝说不成,也灰溜溜的退回去了。
接下来的条条款款都在群臣的商议之中。
杜荷作为当事人,反而没有什么说话的余地了。
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实在是因为写的太好的。满朝文武,来来去去的都是赞叹声,没有几个反对的。个别有着不同意见建议的,还没有等他开口解释。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这一类大臣给挡回去了。
杜荷总不能跟他们一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只能呆在一旁做个哑巴了。
一般来说,这种新制度,都会引发争论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真理在实践辩论中诞生。
只是杜荷沿用的制度,早已经过了这道程序。已经在实践与辩论中,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不敢说完全的正确,但绝对不可能出现很大纰漏的。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幸苦的事情。
即便是长孙无忌这种律法上的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只能沉着脸,暗自焦虑,心道:“这杜荷究竟是什么人物,这般了得……”他发现自己研究律法,数十载,还比不上杜荷这个毛头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发现杜荷大多的制度都比他定的更加高明,连辩驳的机会也没有。
长孙无忌沉声翻着书,迫切的想找出不足地方来。
放倒后小部分,长孙无忌眼睛一亮,出班道:“小杜大人确实是奇才,诸多条款,让人叹服……但毕竟太年轻了,看事不充分……竟然在为讼师说话,提议认可讼师地位,却不知讼师是祸乱法纪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