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件事也只能由自己完成。
“将军既然欲以周郎为三营都督,那么江东水军余部便最好并入荆州水军中。至于黄盖等将,则分置于各军各营之中,如何任用,还请将军再三思之。”贾诩不打算掺合封赏之事,但对于原来江东水军诸将,他还是要提醒下刘琮的。
刘琮听了颔首道:“先生放心,琮会慎之又慎的。封赏之事完成之后,琮便打算折返荆州,先生以为如何?”
“不知将军想要留谁在江东镇守?”贾诩不答反问,眼神颇为凝重。
刘琮沉吟道:“分郡设太守,不留大将。”
“如此最好。”贾诩捏着稀疏胡须,微微点头。
两人对话虽然简短,但含义却很丰富。
首先是返回荆州之事。这件事早在去年贾诩便提醒过刘琮,倒不是担心荆州内部有什么不稳定的因素,而是刘琮身为荆州牧领兵在外,毕竟已有大半年时间。虽然诸多政务有刘琦、蒯越等人襄理,但如今曹、袁胜负已定,江东已无大的反抗力量,刘琮返回荆州就成为了必行之事。至于贾诩所问留人镇守江东之事,刘琮的回答也让贾诩很是满意。
分郡设立太守,不留大将镇守,则可避免大将拥兵自重,产生不必要的隐患。其实这也是封赏的一部分内容,毕竟荆州诸将之中,现在只有黄忠一人为章陵太守,而且还是遥领。毕竟他这大半年来,都是领兵在外征战,对于章陵郡内的政务,也都是委托于郡丞代理。
此次江东之战中,荆州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总体而言并不惨重。加上荆州军制中有预备役,之前还有清理部曲私兵,择选精锐之举,故此实力仍然保持的较为完好。各部的建制也是如此,眼下江东已无战事,虚耗于外自然是浪费粮草之举。此番刘琮回转荆州,除了要带回去一部分军队之外,还要进行军队的调整、调换。
如果不算周瑜所率领的江东水军,已经归顺的江东各部加起来,也有近两万余人马。这些军队中的将士除了选拔一部分进入三大营之外,就要编入荆州军中。再加上山越兵和郑横等豪强的部曲私兵的话,人数相当可观。
同时还要考虑到世家大族的部曲,这么算下来,三大营很快就能够达到四五万人的规模。
以江东之地养这四五万精锐,应该不是难事。
“今袁曹之争暂见分晓,不过曹军想来也无力北上。以老夫看来,将军诚宜先收交州,如此方可后顾无忧。至于益州嘛……”贾诩微微摇了摇头:“只怕孔明未能立足长久啊。”
刘琮狐疑道:“不会吧?以孔明之才,应当能在益州站稳脚跟的。且不说内乱现在尚未平定,即便是平定了内乱,北方还有张鲁。只要孔明能有合适的理由,就完全能够继续留在益州。”
贾诩却仍然比较担心,他捋着胡须说道:“益州内乱若平,孔明和建忠将军又有什么理由留在益州?除非……”他看了眼刘琮,语气不觉有些低沉:“除非内乱未已,甚至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刘琮浓眉一挑,紧接着摇头道:“不妥!”
贾诩眼神一凝:“将军,唯有如此,才可使我军契入益州,否则孔明等只能无功而返。对于将军来说,以后只怕就没有这样的良机了。”
“若将益州打烂,要之何用?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刘琮稍一犹豫,还是对贾诩如此说道。在他看来,益州本就人口不多,若是战乱持续太久,对于益州的实力固然是个很大的打击,但这样的益州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虽然对于刘琮的决定有些不怎么认同,但贾诩并没有就此事再多说什么。实际上在贾诩看来,益州并不是当务之急,之前诸葛亮和张绣领兵入蜀,只是作为一支偏师奇兵存在,在没有大军配合的情况之下,很难会有太大作为。
刘琮见贾诩沉默不语,微微一笑,说道:“不过先生方才说先取交州,倒是与琮不谋而合。这次琮不想亲自领兵征讨,不知以先生看来,谁人可担此大任?”
贾诩微眯着双眼,沉吟半晌,差点把本就没多少的胡须又揪下来一根。
这个人选看上去并不难以选择,但是贾诩却有些犹豫不决。
谁更合适担此大任,所考虑不仅仅是统兵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将是统帅三军攻伐一州的大事。
必须有大将之才,方可担此重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