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其他综合 > 红楼之疑-刘心武 > 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评价(3)

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评价(3)(1/2)

    (三)盛名之下,真假莫辨

    周汝昌先生是红学界的元老,盛名之下,别说一般读者对他盲从,就是一些专家学者也随其后人云亦云。最典型的是八十年代《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改编,由于受周汝昌“崇曹贬高”偏见的影响,其权威地位“造成不能按后四十回改编的恶果”。“探春远嫁”改编时落入“昭君出塞”的俗套;凤姐结局改编成瘐死狱中,还用席子卷上在雪地里“拖尸”;让湘云作了“官妓”……这所有的改编都是依照脂评本和脂砚斋的提示进行的,甚至把秦可卿与公公“爬灰”,“遗簪”、“更衣”都用正面画面补出,改变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流传两个世纪的客观事实和欣赏习惯,有损《红楼梦》的完整性。抛开《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以脂评本八十回和脂砚斋对后四十回的提示去改编一部投资如此之大的电视连续剧,可见周汝昌先生“权威”影响之大。

    周汝昌先生八十年代初发表了《〈红楼梦〉“全壁”的背后》一篇长文,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十月,和珅担任《四库全书》总裁后,出重金请文士,为他续补《红楼梦》。当一些人对这个结论摇头的时候,已被历史学者所引用,成为史传的证据。如《和珅评传》:

    据红学家们考证,《红楼梦》的流传是差不多与《四库全书》成书同时开始的。《红楼梦》成书后,被作为是一部对当朝有不利“碍语”的秘本书。当时只有少数书贩为了牟取暴利而冒险传抄出售。但是到了乾隆五十四五年之后,不仅各种抄本的八十回和一百二十回并行,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一百二十回的刻印本也已传布在市井之间,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更广为流传,几至家喻户晓,人人争阅。为什么乾隆帝大搞禁毁碍书的**时期,《红楼梦》却得以公开流行呢?据周汝昌先生研究,是和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四、刘心武的考证和探佚其实更有诱惑力

    刘心武先生从周汝昌那里接受的学术观点自不必多说了,但和周汝昌考证和探佚相比,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新的特征,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刘心武把自己的研究归纳为“秦学”,并从理论上划分出四个层次,最后落脚点还是探寻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恢复《红楼梦》原来的面貌。这与周汝昌先生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半个世纪前,周汝昌先生与其兄周祜昌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石头记会真》的对勘工作,疏理考证、筛洗粗陋,终于出版了这部浩繁的书籍,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文本意。但刘心武先生不同于周汝昌先生的是,他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真正使探佚走向了文学化、故事化

    刘心武先生是一位作家,他的红学探佚具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文学化、故事化。探佚并不是像一般人的理解,只是对《红楼梦》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作一些索隐和考证,而是有更高的追求。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看从事探佚学研究的梁归智的解说:“因为探佚的具体操作固然是‘显示原著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基本轮廓和脉络’,但这种‘显示’并不是探佚的最终目的,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探讨以‘显示原著整体精神面貌的基本轮廓和脉络’,这也就是‘悲剧性质、价值观念’等‘形而上’层面的‘清醒的认识’。

    红学界的一个大问题是大多数研究者缺少艺术感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因而不能进入《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殿堂,不能与曹雪芹的心灵作深层的对谈,也就是不‘解其中味’。”

    梁归智先生所说的“大多数研究者缺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