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祀 > 157、退议会台部相争

157、退议会台部相争(1/2)

    天子退走,会议散毕,群臣都走在看皇宫之内,议论纷纷。

    盖今日之事,实在令众人难以决策,国家沉疴在身,然而皇帝却欲大刀阔斧,这对群臣而言,不啻于登天之难。

    前宋也曾大刀阔斧,可迎来的结果是如何?

    王安石下野,党政来回倾轧,政令同样来回摆动,国家不但不曾中兴,反而走向衰退。

    皇帝之意,没人说不好,也没人觉得不好,但是好办法却不一定合时宜。

    简单来说,建女子学校,这点要说群臣反感,其实并没有太大反感,他们每个人家中女儿,那哪个没有读两本书?他们的夫人,又有几个是目不识丁的愚妇?

    可最简单的,学校建了,师资也有了,但生源呢?

    百姓穷困潦倒,遥望着来年丰收续日,哪有什么余钱读书,即便是朝廷不惜血本,笔、墨、纸、砚、吃、住等一切全部供应,可也要百姓有时间呐。

    寻常百姓家,一年四季,忙于躬耕采织,哪有什么闲工夫去听什么圣人道理?圣人道理能够变出粮食?

    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仪”,吃不饱的百姓,会去有时间学孔孟之道?即使不学孔孟,学数算这些技艺,可那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家里的米缸,能够熬的过那么长时间?

    当初朱元璋建乡学、县学之时,同样也是准备着百姓接受圣人之道,懂得什么是遵纪守法,何为道德伦理,然后再继续熏陶,成为一个个人才,为朱家效力。

    可结果呢?

    结果到了现在不过一百五十年时间,乡学基本全废,寻常百姓没时间读书,也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而普通宗族势力,会有自己家族学堂,至于稍有家资之人,就为孩子筵请师傅,私自教学。

    富贵人家子弟,则会送入各种名校,如鹅湖书院、叠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豫章书院、白鹭洲书院,这些传承百年的私学。

    这些地方有着朱熹、陆九渊、江万里、刘辰翁、文天祥、邓光荐、吕谦祖、刘子澄、赵景明、潘叔度等人思想存在,是当世数一数二名校,所出进士、名人也是数不胜数,有几个人会去读一个只有老童生、或者老秀才教学的乡学?

    连普通乡学尚且如此,那女学又何足例外?

    普通愚夫愚妇,会觉得读书有用?

    男子读书还勉强可以当官,女子读书有何出路?

    并没有。

    所以群臣才会觉得朱厚熜有些想当然。

    不过他们也知道,皇帝只说一个国策,具体情况则由群臣落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之事,一切由外朝相商,做好完善工作。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些钱从何而来。

    百官虽然为皇家服务,但不意味着百官就真的百会,能够点石成金。

    这问题就又回到起点——没钱。

    至于皇帝所说的开边也好,收商税也罢,确实是富国好办法,毕竟当年大宋就是这么做。

    然而大户习惯了缴纳薄税,而且地方收税体系也是这般运行,陡然更改,谁又能乖乖服从?

    难道真的要靠着将士镇压?

    从这方面而言,大家都不是那么看好,因为如今基础太过薄弱,想要一口气办成这么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