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北朝求生实录 > 第1272章 令人捉摸不透(上)

第1272章 令人捉摸不透(上)(1/2)

    在磁县呆了大半个月,进行了各种“攻城试验”,高伯逸得到了一个结论:

    玉璧城并非完全不可攻略,只不过,现在还差点意思,还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让玉璧城的守军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援!

    所以,要么,就不要攻略玉璧。如果真要出手,那就要动员齐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兵力,多线出击,主攻与佯攻并举,最大可能让宇文邕疲于奔命。

    只有在战略上拖住了周军,攻打玉璧城的种种战术,才有奏效的可能。

    模拟城池下,高伯逸身边的竹竿看着高耸的城墙,若有所思的说道:“不如让灰鼠上个滑翔翼试试,先混进城里,到时候见机行事得了。”

    这家伙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高伯逸哼哼了一声没说话,不过心里倒是很赞同竹竿说的。攻下玉璧,周国大概也就要完蛋了,这时候,还有什么手段不能使出来?

    “对了,这次你家里是不是也来人了?”

    高伯逸忽然问了一个看上去毫无关系的问题。

    “嗯,我二叔来了。他人虽然笨了点,但是剑术了得,来去自如。”

    竹竿都说笨,那看来确实是有点笨了。高伯逸微微点头道:“回邺城以后,你让他来见我,有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这话说得诚恳,只是竹竿却没有什么反应,仅仅是拱手行了一礼而已。高伯逸顿时无语了,这种无欲则刚的人,当真是什么都不在意。

    大概,他也没把公孙家的事情当什么大事来办。这年头还想着称帝的,如果没实力,那不是脑抽是什么?

    竹竿是怎么想的,高伯逸大概也能猜到个几分。

    ……

    为了让国内的经济运转更加流畅,为了获得更多的牲畜和马匹,宇文邕下令,扩大与突厥互市的规模。

    原有的茶叶,盐等物资,数量加倍,而且还增加了麻布,丝绸,甚至还包括制造箭矢用的木杆(半成品)!

    周国打造兵器的生产力极为有限,这一点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从宇文泰时代开始,就有东边一兵,西边一将的说法,也就是说,东魏和北齐精锐的普通士卒用的装备,拿到西魏和北周,就可以当将校的兵器使用。

    虽然这么说只是一种自嘲式的揶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关中的生产力非常有限。通过运作,宇文邕跟突厥木杆可汗达成了协议,草原缺乏木材,但突厥人不缺生铁甚至不缺百炼钢。

    突厥人本身能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柔然人的“锻奴”,帮助对方打造兵器的。而铁矿石则是来自西域。

    木杆可汗看到周国此番洛阳之战惨败后,已然是元气大伤,无法再抗衡齐国,所以同意了宇文邕的要求,用关中的茶叶,盐,丝绸(主要用于在西域交换物资)和制造箭矢的木杆,换取关中急需的牲畜,马匹,锻造兵器用的上好生铁等等!

    这项协议,明显对周国有利,而对于突厥人来说,茶叶、盐和丝绸这样的东西,虽然是必需品,却也可以从北齐获得,而且由于商路更通达,价格反而更低。

    但是,木杆可汗却是力排众议,加大了与周国互市的力度。他的着眼点,显然是中原的局势。玩平衡固然是好,只是不能玩“熄火”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要出手才行。

    而现在,正是木杆可汗出手,在背后推了宇文邕一把,让周国可以更快的恢复实力。

    长安以南的蓝田郡,这里向来是关中的后花园,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也是很早开始,这里就是关中的屯田之地。

    蓝田位于灞水和渭河上游,以盛产美玉而闻名。按道理说,这里应该是不缺水的。

    然而,当杨坚带着数百辅兵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块又一块被烈日晒得龟裂的旱地。地里的麦苗,早就被烤死了。

    而周边水渠的水位,也下降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低位,有的地方,甚至都已经断流!

    好多人都预测今年是大旱之年,不出意外,果不其然,老天爷一点面子都没给宇文邕!

    “杨宰辅,我们要怎么做?”

    跟杨坚一同来的尉迟运,也傻眼了。都知道周国旱情严重,多少天都没下雨了,可谁也没料到,就连长安周边这种不该缺水的地方,都已经干旱成这样。

    至于其他地方,那已经不敢想象了,只当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尉迟运是来保护杨坚安全的,但很显然,他并不想只当个什么都做不了的护卫。

    “尉迟将军,麦子收割还有一段时间,我们赶快打井,用井水灌溉。或许还能救回一些麦苗,不至于颗粒无收。”

    杨坚镇定的说道,尉迟运也算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了,可是遇到这样的大事,他却远远不如杨坚镇定,哪怕杨坚此刻身上既没有穿盔甲,也没有带佩剑,看起来也是手无缚鸡之力。

    此人颇为不凡。

    尉迟运在心中暗暗想道,脸上却是更加恭敬。

    “末将领命。”

    尉迟运带着人下去了。

    打井这种事情,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在何处打井,用什么器物打井,打了井以后,还要将其用砖石修筑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说到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打井同样需要“专业人士”。在来蓝田郡之前,杨坚以尚书府的名义下令,在长安及周边地区,许以重利招募精通打井和堪舆“水脉”的人。

    前者负责指挥打井,后者负责寻找打井的地点。

    杨坚还利用尚书府的名义发动徭役,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招募民壮成为辅兵,让这些人组成“打井队”,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在长安郊区试了一下,这种集中专业人士,抛开地域限制,做专业事情的模式,非常靠谱好用。比官府一层层的下令,让各州郡负责打井要好多了。至少每一口多打的井,杨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至于修渠引水这种效率更高的抗旱模式,杨坚不是不想做,而是自从宇文泰入主关中以来,这个政权就一直处于外界的各种压力之中,根本来不及做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