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点上的金属锭开始承受着剧烈的高温影响,甚至由于光子的撞击,一些还没有完全融化的金属腚,竟然要发生位移了,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设计人员早有准备,场能发生器所组成的托举力,将其稳稳地托举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很快,熔化点的金属锭全部被融成了液态金属。
然后太阳熔炉的反射板迅速的翻转过去,太阳熔炉暂时关闭了。
等所有的光亮消失之后,融化点旁边出现了好几个巨型机械,这些巨型机械以匀速的速度向着融化点而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巨型机械其实是以融化点为中心,慢慢的进行靠近的。
随着这些机械的靠近,本来已经开始慢慢冷却的液态金属迅速的变红变亮,这是由于受到挤压之后内能增加,产生的状态。
这些机械不断的进行着退出挤压,退出挤压,这样的行为,竟然让中心的液态金属比原来小了很多,这是因为这样的挤压行为,让原本结合并不紧密的各种元素,开始紧密的混合在了一起。
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大量的传感器在其周围,将液态金属不断被挤压的过程进行数据传感,而控制这些巨大的机械的超算,将会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来确定现在液态技术是否达到了要求,一旦确定达到了要求,那么这些机械将会被收回。
随着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来看,大约用了十个小时时间,终于液态金属周围传感器测得所有数据都符合设计要求了,此时这些机械进行最后一次施压,并保持一定时长之后缓慢的退回。
液态金属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很快开始冷却,毕竟在太空之中,是非常低的,冷却起来也非常快。
等到整个液态金属完全冷却之后,现在的他就如同一块巨大的铁疙瘩悬浮在地球轨道上,传感器再次确认了铁疙瘩内部的数据,发现冷却过程并没有使数据有太大的便宜,在设计标准之内,那么下一步就要开始了。
太阳熔炉的反射板再次进行翻转反射太阳光,在这块巨大的铁疙瘩上,很快,这块铁疙瘩再次被加热,变成了液态金属。
这个时候大量的奇形怪状的机械从旁边靠近过来,等这些奇形怪状的机械靠近的足够近的时候,太阳熔炉的反射板再次翻转回去,没有了太阳光加热的铁疙瘩立即开始进入冷却,而早就在旁边等待的这些奇形怪状的机械,迅速的靠近液态金属,甚至有的机械还分开金属液,深深的进入到了整个金属液的中心。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场能塑形,这一步虽然是由电脑来指挥,但其实想要精准的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这一步,要求必须能够精准的把控产能发生器的各种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精准的将其组合起来完成塑形。
可以看到,液态技术在场能发生器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后,液态金属在这些机械的作用下不断的伸长变宽,大量的机械进入到液态金属的中心,在相互的作用下拓展了整个飞船内部的空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液态基础也会迅速的冷却,为了能够完成塑形,太阳熔炉的加热过程将会持续好几次,就这样,一团巨大的液态技术迅速的被加工成为了一艘宇宙飞船的外壳,到了后期甚至都可以在飞船的外壳上进行开孔,这种精细的操作,当然使用的并不是塑形,而是激光打孔。
三天过后,整个飞船的外壳全部铸造完成,远远看去还以为一条长达400米的飞船正横搁在宇宙之中呢,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空壳。
为了确保这个壳子是没有问题的,大量的工程人员开始在上面进行测试,对飞船的外壳各个地方进行扫描,通过多种方式确定飞船外壳内部没有暗伤,材料均匀,只有这样,这个壳子才算是完成了。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数次测试,4小组确认这艘飞船的外壳没有问题,拿到了最初的设计标准,这代表着往后的飞船制造,将会进入非常快速且便捷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以后的飞船制造,将会进入大批量时代!
而后这个壳子被飞船拖拽到船坞之内,大量的设备已经再次待命,等将这艘飞船的外壳固定好之后,大量的工作人员,工人工程师们开始在飞船内部安装各种设备,同时巨大的飞船内部也意味着安装的方便,甚至可以通过小型飞船直接拖拽进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这艘长达400米的飞船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