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参加这大宴席的部队人数减少了三四万,而这些人其实已经都回到各自岗位,各司其职去了。只不过因为严格遵守裘盛的军令,从联军大营隔江远望,裘盛的大营之中参加宴席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多了。
这个情况让刘备、蔡瑁和周瑜都心痒难耐,又心生疑惑,最后三人不得不凑在一起商量起来。
“刘皇叔,你说咱们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周瑜眉头紧皱的问道,“是趁此机会冲杀过去,还是继续这样看着?以静制动?或者说你看出什么破绽没?”
“公瑾,我向来愚笨,只知道中规中矩的做事,找破绽不是我的强项。所以如果有破绽也应该是你周公瑾找到,如果你找到了还请直说,不要问我。”刘备很谦恭的笑着答道。
“就是,刘玄德说得极其正确,如果公瑾找到了裘盛排兵布阵中的破绽,就请直言,我们一起商量着破了裘盛这混蛋的大军!我感觉裘盛将宴席摆这么久确实有些不对劲,但是我也没收到裘盛派兵偷渡过江的消息,何况我认为他也不敢如此做。”
听刘备和蔡瑁都是这个态度,周瑜有些骄傲,挺了挺胸脯,双手后背踱了两步后,说道:“二位,我认为如今裘盛的宴席上绝对没那么多人了,不少人都回了自己的岗位。那酒宴上的人多半不是在喝酒吃肉只是在啃粗粮馒头,只不过坐在了凳子上而已。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他们压根就没喝酒,江中清酒的香气也是裘盛故意制造出来的,不过就是将一两百坛的酒倒入江中而已。”
对于周瑜的这个推断,刘备和蔡瑁既赞成又不赞成。赞成是因为他们二人认为裘盛没有那么多粮草可以挥霍,不赞成则是认为裘盛没有将一两百坛酒倒入江中的气概。这便让二人很困惑,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询问起周瑜来。
最喜欢的就是给别人做指导,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周瑜十分满足。刘备和蔡瑁身份高贵,他们谦卑的求教周瑜就更加高兴,
“刘皇叔,蔡兄,我看这是裘盛的一招‘引蛇出洞’。咱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出洞’,以不变应万变就好。”周瑜狡猾的笑了笑。
这个答案让刘备和蔡瑁大失所望,刘备一脸沮丧,蔡瑁甚至有些愤怒,心中不约而同的认为周瑜只是沽名钓誉之辈,不值得合作。
从脸色就看出二人的极度不满,但周瑜并不着急仍旧一脸微笑,“刘皇叔,蔡兄,看来二位对公瑾很失望。好吧,小弟就解释一下为何以不变应万变最好。相信二位听了之后就会立刻又高兴起来。”
没想到周瑜居然是这个态度,他不仅没有惶恐不安,反而骄傲自信,这让刘备和蔡瑁来了兴趣,不再表现出不满,转而认认真真的听了起来。毕竟周郎还是名冠江东的大才子不是大疯子。
“道理很简单,裘盛这段时间大摆酒席花费必定不小,这十天至少就要花掉他一个月的粮食。他可不会有那么多粮食可以挥霍,但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挥霍,恐怕到时候就会因为粮草不够而主动退兵,我们就不战而胜了。二位,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裘盛尽量消耗他的粮草,而非中他‘引蛇出洞’之计。”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不足确实就只有退兵一条路。所以在听了周瑜的解释之后,刘备与蔡瑁二人立刻喜笑颜开,纷纷点头称赞周瑜聪明。同时也询问要怎么样才能让裘盛继续挥霍粮食,毕竟裘盛也不是傻子,时间久了裘盛也会知道计策失败而停止挥霍。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对手是裘盛这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汉常胜将军,所以周瑜不得不认认真真的思考以求突破。刘备、蔡瑁二人则很自觉的当起了仆人,给周瑜倒起了茶,扇起了风。
没多久,周瑜这个智多星便想出了一个还不错的办法:联军假装内斗,并且将一些想投裘盛的士卒故意放过去,让裘盛产生错觉,让裘盛以为自己计策成功,从而继续胡乱挥霍粮草。
过了两天,裘盛水营就来的第一个‘投靠者’,一个水军曲侯。
由于是个曲侯,所以惊动了田丰。田丰亲自审问一番后,最后决定将这‘水军曲侯’带去见裘盛。听侍卫报告田丰带着一个投靠者求见,裘盛立刻来了精神,表示可以马上见。
那投靠来的联军曲侯既不是英俊潇洒也不是歪瓜裂枣,很普通的模样,这让裘盛认为可以与他多做些交流,不必太过担心。
“你这联军曲侯怎么过来了?怎么这副模样?”
“丞相大人,刘备他们这些日子动不动就动军法,已经打残打死几十人,我受不了才逃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