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牛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风云大赵 > 第四章 我必伐燕(2)

第四章 我必伐燕(2)(1/2)

    孟阙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刺杀李牧的居然是荆轲,这都哪儿跟哪啊,看来历史已经彻底被自己搅成了一锅粥。

    具体过程则是鲁勾践恰好在李牧军中,荆轲与鲁勾践也算朋友,于是以看鲁勾践为名接近了李牧,李牧知道荆轲是王妃荆芸儿的哥哥,是“自己人”(荆轲受太子丹所托行刺李牧之事是极度保密的),于是未加防备,竟被荆轲一击成功,但鲁勾践当时也在李牧身旁,急忙出手,荆轲没有高渐离的音乐助战,施展不出“庖丁解牛神功”,被鲁勾践所杀,而李牧虽受致命之伤,却未立时丧命,于是利用最后的生命时刻,给孟阙写了一封《谏伐燕书》,其中心意思除了说明伐燕和统一华夏的重要性外,还明确指出,不解决赵国的后院问题,即统一华夏,则远征也难以成功。

    李牧的这封血书明显有几个字还没有写完就结束了,但意思基本表达明白了,可见他是临终力尽,无力完成。

    这之后的事情自然是燕国早已暗中调集重兵,一待荆轲行刺成功,立刻由荆轲的同伴放出暗号,于是燕国立刻出兵,李牧军群龙无首,于是大败,燕国乘机收复了全部失地,目前正在燕赵边境严阵以待。

    孟阙将李牧的血书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也极为难受加感动,他一直是将李牧当做大哥来看的,两人虽有意见不合,但兄弟感情却并未丝毫受到影响,李牧的死让他有痛失手足的感觉,而“大舅哥”杀了义兄,“朋友”又杀了大舅哥,就更让他有一种荒谬的悲哀。

    看来当真是如果他不用一次最大规模的手足相残去结束这些小规模的手足相残,这些小规模的手足相残就会永恒不断。

    悲哀抑或是悲凉他说不清,但他必须在悲凉中承受,并在承受中改变,“我必伐燕!”他在牙缝里说出了这句话。

    话是这么说,但他也知道在冬天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他不愿意当希特勒也不愿意当拿破仑,所以只好等冬天(或许还包括春耕)过去才能反击燕国

    燕国也并没有乘势进攻赵国国土,这在孟阙到了赵国境内就已得到确切战报,可见不仅骑兵不利于在冬天战斗,步兵在冬天也不好过,于是两国各自在边境的城堡中对峙,竟奇迹般的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

    孟阙回到国内后,为李牧主持了盛大的国葬,然后开始主持军国大事。

    在军队方面,自然是整军经武,为来年征伐燕国做准备,在政治方面他却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改革,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实行抽签制度,在每一百人抽出一个人,称为“会员”,建立了一个“四级会议”,而贵族除王族外也都划入士的阶层参加抽签。

    当然鉴于古代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参见抽签的人只限于二十岁以上的男子,这样在全国就一共抽出约五千人来,在这五千人中又抽出二百人作为中央政府的四级会议会员,然后再次抽签出相应数量的人作为各个郡的四级会议会员,最后剩下的人按各县人口比例分摊会员数目。

    孟阙规定这个四级会议是与各级政府平权的机构,举凡税收,法律的制定都出于此,并且在政府和会议之间又加了几条切实可行的简单制衡规定。

    最初孟阙是想通过选举来产生这些会员的,但考虑到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这不切实际,最多只可能在贵族和富有阶层选举,那不符合孟阙的本意,至于这种抽签制度虽然有些儿戏,但至少奠定了某种形式,孟阙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抽签制度终究会被更好的制度代替,至于这一天的来临是一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就不是孟阙所能管得了的了,他只做他应该做的事。

    这一分权制度刚一开始实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四级会议”都觉得十分别扭,孟阙于是做了调停人的角色,但慢慢的他们就发现国王陛下的每次调停,其结果都是国王本人根本就没发表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会议和政府自己达成了妥协。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说,这是真正的“无为而治”,大赵国王是真正的“圣天子”。

    无为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清闲,事实上孟阙现在除了练练兵外,需他所处理的政务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冬天练兵的时间也要比其他季节少的多,于是孟阙每天都很清闲。

    于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