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地方的树木都是人工栽种起来的,四五年的时间,能指望长到什么程度?
陈陶笑着说:“这其实还在于一个生和死的问题。与天道暗合。”
高继冲对这个说法感到了兴趣。
“万物有生就有死。生者吸收阳光雨露。死后变成营养,滋养下一代和其它物种。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在森林之中,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死去的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腐化。在腐化之前,它占用了生物生存的空间。这样我们上述的森林的机能就会降低。我们经常看到森林自从树木密密麻麻,都长不大,都长不高,有些因为得不到阳光而枯死,也站在那里。可是有了人的加入。这些枯死的树木会被砍伐掉,也会把过分密集的树木进行间伐。砍伐下来的树木要么我们用掉了,要么锯成短木,放在地面上,成为菌类生长根基。靠近地面,加上各种菌类的生长,树木的腐化速度加快。而让活着的树木长得更加好。整个森林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这就是生和死的奥妙之处。没有死就没有生。”
“不错。”高继冲和王婉容都点头。
“生要长,死要短。这是林业管理的要诀。树木的生命要比人的寿命也长多了,我们曾经发现了数千年的死树,而有些或者的树木比这些死树要高大得多,照样活得好好的。”
一个学生问:“这种树木占地面积一定非常大,那不是生物种群数量减少?”
陈陶笑道:“你是看到城镇里面的古树的生长情况吧?”
那个学生脸红了。
陈陶赞许地说:“你说的正是一个未来城市古树如何保护和城镇环境如何进化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很不错。不过如果你真的到了森林就知道,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同。一株古树覆盖范围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了,密集的树林里面,一些藤萝和一些耐阴的树种生长不了,它们的整体高度不够,对树木下面的生物的承载力和庇护度都不够。可是在这些庞大的古树下面却决然相反。一些寄生在树干上的植物,在五六十米上依然生长的很好,各种昆虫,动物、鸟类在上面也生活的很好。这些大树下面,气温也比其它地方要高一些,所以往往一些南方的物种也会在北方出现。比如魔芋。失去了古树的庇护,它们几乎无法在北方生存。”
高继冲和王婉容都鼓掌表示精彩。
“行万里路读万卷,古语说得没有错,大家应该更加接触实际。多走多看才不至于狭隘。”
同来的都是学生,而且镇里的人似乎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渤海王的院子里都有一些有学问的人过来拜访,而渤海王不阻拦旁听的时候,那就是福利到了。
有时候甚至工厂会停工,放工人过来听。
崇信镇,也算是古城了,县衙,也就是现在的中学里面的最古老的一株桂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保留下来的庭院树木中,最少也有五六十年。很多院子已经拆掉,在城市里留下了以古树为主的绿地,下面多半都是老百姓的菜地。
有好处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栖息在树上的鸟类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的困扰。以至于即便是不下雨,也需要打着雨伞。
“打着雨伞就打着雨伞,不然你们怎么一个个从黑不溜秋变白了。雨伞不就是这个功能吗。不是从一对苍鹰留在了城里之后,鸟类的数量就得到了控制吗?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陈陶嘲笑。
高继冲也笑:“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会想办法适应环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