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提供部分军粮。
比如已经提供了“定金”的毛毡、棉衣,还有酒、盐和一些奢侈品。
除此之外就是贸易权。
帝国在西北甘宁等省和西域的核心人口不足,也不敢放太多外人入关,因此规定,西北八外蕃,若是想入玉门关与帝国进行贸易,必须得到特别许可。
这种特别许可被称呼为“赦书”,每道赦书可允许一人一驼入玉门关自由买卖——甚至可以买铁器和兵甲,只是不准购买火器。
这种赦书对内阁来说不算什么,毕竟内阁一直更喜欢自由贸易,只是为了甘宁安全才出此下策。
但对西域国家来说,这些赦书每一道都意味着大量财富!有人甚至计算过,一道赦书走一趟关内,所得最低也能供应西域三十帐人口一年所需!
所以,帝国的赦书,在西域外蕃中是价值远超黄金的硬通货。
西域八国如今各有一百道赦书,按照徐代炫从内阁争取来的特别权益,如果他们能按照标准按时保量的供应秦军所需,那么内阁将额外赐下更多赦书——按照供应多寡发放,权当补贴。
既有经济补偿,又能报百年大仇,西域各国自然愿意对远征提供全力支持。
到1793年底,秦王徐代炫在西域已经拼凑出了他的远征军主体:包括五千汉兵、一千外蕃索伦、至少五千自愿跟随的蒙兀人、三千外蕃高丽、三千强制抽调的外蕃扶桑(来自三河伯国等扶桑外蕃领地),以及三千西域本地士兵。
前期出兵总计两万,其中大半是外蕃兵,为了装备这些人,帝国特意把库存的铁甲(以锁子甲、鳞甲等为主,全都是堆在仓库中很久的战利品),以贷款的形势发放给前线外蕃。
帝国以此消化了最后一批战利品铁甲库存,之后的库存铠甲就只剩下胸甲了,而且还可以依靠秦军士兵的战利品回收些成本,简直一举两得。
秦军士兵倒是没有觉得以战利品抵押,从帝国赊借铠甲兵仗有什么不好,他们欢天喜地的把铠甲套在身上,开始憧憬将来杀入帕尔斯发大财的美好未来了。
因此,秦军两万兵,其中一万五千外蕃兵首先实现了全面铁甲化!
至于武器,则根据各国特色装备,比如扶桑兵和高丽兵以鸟铳、弓箭、倭刀/环刀和长枪为主。
外蕃女真以重剑大斧之类的强力冷兵器和强弓为主。
外蕃蒙兀则是弓箭和马刀,看起来更像是穿着铁甲的轻骑兵。
五千汉兵中,唯一建制武装的近卫军人人双马,标准四型击发枪,双左轮,同时配备一把横刀。
横刀是仿前朝制式近战兵器,其实算不得特别好用,但帝国制造这种玩意本意是宣扬民族特色(而且直刃刀制造简单又便宜),也不指望它能起到什么了不起的作用,因此兵工厂利用水力锻锤一造数万柄,超量供应前线充当佩刀,替代腰刀和倭刀的角色。
近卫军没有铠甲,但其他跟随的汉兵有些装备有这种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