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当日里就宿在县衙之中。次日一早。康朝招来县中还残留的几个小吏,将郑义三人任命和他们一说。又回头对着国渊三人苦笑道:“无奈耿凌作乱,我这府中十去八九。诸曹空乏。却是要多多麻烦诸位师兄弟了。年关将近,师兄弟们只需熟悉县中情形即可。年后诸位可要莫辞辛苦。”三人连忙答道:“敢不效命。”康朝回礼,又命秦桧带着三人下去,熟悉诸曹之事。
嘱咐完这些事,康朝又抚着康规肩膀道:“二弟,可知东莱郡黄县有豪杰太史子义?”
康规正是年少,最是喜欢这英雄之时,对太史慈也是闻名许久。回道:“久闻其名,大兄何以突然说起此人。”
康朝听着就拖着他的手向外道:“知道就好,今日大兄带你去见这太史子义之母,你我二人当以母事之。”
一路上康规给领着路。二人直奔着城外兵营而去。这次却是路远,康朝二人又不会骑马。于是步行了将近半个时辰方才看到这城外兵营。康朝吩咐守营之兵不得声张。悄悄进营,未曾惊动众人。却是想看看这吴三桂是如何募兵操练。
二人一路走近校场,只听得耳边杀伐声作,仔细看来。人如虎马如龙。果然不愧是一支精兵。又见校场上有新兵数百,康朝心想,这才一日光景便有数百新兵。一是当今世事艰难,流民众多;二一个也能看出吴三桂确实也在数次与黄巾之战中立下了赫赫威名,能得县人信任。
吴三桂在校场之上看到康朝只在场下,忙把手里长枪交给手下,飞奔而下。离着康朝还有好远,便大笑道:“伯阳,看我军士,可雄壮否?”
康朝亦笑着回应:“确实雄壮。皆虎濆也。”经过这几天,不得不说康朝是越来越融入这个时代了。一方面是他适应能力强,一方面也是自己脑中也不断的闪过一些记忆的片段让他去吸收。应该就是植入的那些记忆。
吴三桂听到康朝夸赞手下兵马,也是与有荣焉。于是笑问道:“伯阳此来何事?”
“一为阅兵,二为长伯,三为一员豪杰。”
吴三桂不解道:“兵马在此,君可审阅;为我何事?豪杰何人?三桂实不知。”
康朝见状先说道:“吾等将伐黄巾,兵虽可募,一将难求。辽东苦寒之地,卿家人岂可久居。不如搬来这东莱。一者全你家眷,二者伯父、舅父俱皆勇壮。正可守护吾等之后。”说到这,顿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东莱太史慈可算豪杰?听闻君与其有一面之缘。特想去拜见其母。望君引见。”
吴三桂笑着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给康朝,示意康朝看。康朝接信一看,却是一封家信。上面大意写道,来东莱已近一年。事皆平定,特来接家眷同来东莱。更复盼老父寻得太史慈同归乡梓。以助主公大业云云。
康朝看后大笑道:“果然英雄所见略同。长伯与我,果然心有灵犀。”
康规亦笑道:“兄得长伯,正如汉高得韩信,可谓相得益彰。”
吴三桂招来一人,对其说道:“带十人,送此信到辽东老家。将老小接来。家中本无余财,如今世道艰难。叫老父切不可有恋栈之情。”
康朝只听得那人说道:“小婿遵命。”就抱拳拱手,接信退下。自去送信不提。却问吴三桂:“这是何人,怎么却叫长伯为岳父?”
吴三桂一脸欣慰的说:“此人名叫夏国相。作战勇敢,又擅谋划。我见其恭谨好学,就把长女许配给他。故称我为岳丈。”
吴三桂不愧武人脾性,雷厉风行。吩咐好营中事务,便带着康氏兄弟去见太史之母。三人持子侄礼,对其甚恭。又称年末将到,特地送各式年货若干。太史母甚贤,四人交谈甚欢。康朝日暮方归县中。
因近年关,县里事务不多。康朝平日里或是看兵书战册,或是出城阅兵,或是与国渊等人饮酒评议,或是去郑玄门下听讲。悠悠数月倏忽而过,正到了二月初二,民间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宜理发裁头,康朝等人却在县外,持彗迎人。非是别人,正是新任东莱太守。姓蔡,名夓,字伯起。与那大儒蔡邕同是蔡氏之后。有气概,美姿容。年近七旬,尤有余力。
康朝等人清晨便出县等候,到这时已是将近响午。那蔡夓尚还未来。吴三桂性情暴烈,不由得有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