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43章(2/2)

从未被刘瑾所攫取,它们在绝大多数的年代里仍牢牢c持在文官集团的手中。

    事实上,即便是采取了如此极端手段,皇帝们的抗争,最后却依然一次次地以失败告终。如本来极富雄才大略潜质的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虽然通过连绵数年不绝的大b打倒了一百八十余名大小臣工,给自己的藩王生父加上了皇帝之号,后来却还是免不了被文官集团b入深宫炼丹修道的命运。再如万历皇帝,在“争国本”中,无非是想换掉身不好的长子,改立钟ai的y子,在挥舞了大b之后,却依然在视礼法高于生命前赴后继进谏的文官集团面前承认了失败。至于后来十j年不上朝的罢工举动,也很难说没有由此次挫败而生的心灰意冷。

    相比之下,酋长式的清朝的皇帝则大可不必顾虑臣下的感受。康熙立储时,如走马灯一般更换内定人选,宫廷斗争激烈到白热化地步,可朝堂之上哪位大臣敢对此斗胆说一个字?——直纷纷作立仗马耳。真不知道到底是骄傲的文官集团已在大清的入关铁蹄面前土崩瓦解,还是因为康熙大帝掌握了比廷杖厂卫更加厉害的秘密武器。

    明清比较本是个已被说烂的话题,我无意为之,只希望在考虑到历史背景特别是政治生态的情况下,给缺乏“清宫剧”粉饰的明朝皇帝们以更加公允的评价与认识。平心而论,与勤政不懈的大清诸帝相比,常常蒙受指责的明朝皇帝反倒还要难做的多。如果对权力天生淡漠,或者在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中承认失败拱手退让,便是懈怠慵懒;如果是不甘f输奋力抗争,想更多地表达一些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么不是暴n,便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