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当空, 距襄阳一百里外的郊野,扎起了座座军营。主将大帐里,萧珏靠在榻上, 揉着额角闭目养神,神情微显疲惫。
义山撩帘一看,见状下意识想退出来, 但又止住脚步,略一踌躇。
这一犹豫, 萧珏已睁开眼,问道:“何事?”
义山走近将手中的竹筒递上,“府里来信了。”
萧珏剑眉一挑, 拨了泥封查看, 目光一行行扫过, 不由皱起了眉头。
见将军将纸条搁在案上一推, 义山便自己取了过来看,琢磨了半天,不解道:“淮小郎君养在张氏女君下都快六七年光景了, 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有御史清议顾太守‘坐不赡给兄子’呢?”
较之萧珏这位顺口阿叔,顾太守乃是顾淮实打实的亲叔父, 但实说起来, 与陌生人并无分别。当年顾淮祖父在原配尚在的情况下娶进平妻, 使得顾淮祖母气怒之下带着顾淮父亲和离别户而居, 立誓断绝关系, 之后两家便形同陌路,基本不再往来。
待顾淮祖母病逝,守过孝期,顾淮父亲便携妻任职豫州行参军,之后战死淮水河边,妻亦愁郁消亡,徒留下幼子,托家奴张德抱去投奔阿姊张氏。而顾淮祖父那边,也是半点也没过问。
较之不重视同族血亲、常见分家的南人,渡江而来的北方高门士族大多保留着聚众而居类似坞堡的宗族习惯,同姓之间尚能尽力帮携,因着张氏那层血缘关系,比起吴郡顾氏,萧氏族人对于顾淮,可要关切的多。
再论,自寒门篡夺帝位后,清议虽日趋衰落,但威势犹存,这也怪不得顾太守要派人来接回顾淮挡御史口舌,不过是一番舟马劳顿的事。
萧珏冷声道:“料是得罪了旁人,借故引事罢。”
“淮小郎岂容他有用便要,无用便弃之不理?”义山忿忿道。
萧珏眸中同样闪过一丝怒色,沉吟片刻,道:“传李鹰过来。”
太守府。
萧珏不在,陆攸之二把手掌权,顾氏来人,便由他接待。
人是下午到的,一堆人里主事的乃是顾太守妾生子,唤顾康,貌相中上,与陆攸之年纪相仿。两人会面,各自微笑,坐在厅堂见过礼用了茶,先来了一通礼貌客气的寒暄后,接着,陆攸之再领他往点翠院走。
顾康只字不提父亲被清议一事,只叹道:“当年长辈之事我等小辈不敢妄议,只晓得其中有不少误会。祖父如今年纪大了,也自知亏欠,每每念起流落在外的幼孙,便止不住要病一场,可又拘着当年在张氏祖母面前发过誓,不好背信。眼见祖父销毁骨立,父亲诚孝,心实不忍,才特派我来接阿淮回家。”
陆攸之淡淡一笑,并不热络:“淮小郎之事我并做不了主,你且先与他见过再说吧。”
来到地儿,守卫见了陆攸之,默默低头放行。
顾康刚踏进外院,一眼便看见丛竹前摆着张榻,上头坐了个正翻着书,锦衣绣服、玉雕成般的貌美小郎,眸如星,唇似丹,纤腰长腿,恣意风流神态从容,细瞧来眉间却有一抹忧色,令人恨不得奉上千金而求一笑。
顾康看得呆了。
直到陆攸之唤道:“淮小郎君。”
顾康方回过神,心头震动不已。
垂手侍候在旁的张德望来一眼,眸里闪过厌恶郁愤之色。
在顾氏族人进府时,陆攸之便提前派人来了消息,顾淮这两月正苦等萧珏回府,乍听得老家来人要接他回吴郡,犹如火上浇油,烦到灌了一肚子凉茶。他又不傻,通过张德也知晓些生身父母的情况,虽然不知道顾家图什么,但绝对没有好事。
顾淮抬眸看了眼陆攸之,嗯了声便移开视线,连余光也没给顾康一个,自顾自继续翻着《太史公书》。
陆攸之嘴角噙着浅浅笑意,唤仆人给顾康搬来坐榻,便挥挥袖子退了出去。
顾康被如此无视也没见羞恼,温柔地看着顾淮,软下声音先自我介绍了一番,见顾淮默然不语,又将方才与陆攸之的说辞道了一遍,谈及祖父病苦,还忍不住低头拭起了眼角。
顾淮:“……”他眼神好得很,这家伙眼角干干净净的,擦个什么鬼?太假了吧,演得还没他好呢。
你尽管说,信了算我输